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发布时间:2022-05-17 09:33


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原文


《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政策解读

一、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成都进一步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提升成都都市圈“主干”功能的重要五年,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开局五年,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加快科技创新意义更加重大、形势更加紧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四川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市科技局牵头编制市级重点专项规划《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广泛征求专家、代表企业、市级有关部门及区(市)县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专题论证、多方衔接、多次修改,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市政府批复实施。

二、总体考量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对标国家任务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强优势、补短板、提质量”工作思路,突出“五个注重”:注重服务国家战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打造;注重城市发展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注重创新空间布局,提升创新策源承载支撑;注重创新生态营造,推动创新要素高效配置;注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三、主要内容

(一)基本框架

  《规划》包括前言、规划背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共11章。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阐明规划领域、编制依据、规划目的、规划期等。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阐述“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十四五”时期科技发展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从总体上提出“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第三部分为第二章至第十章,共9章,明确“十四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主要任务,并在各章内容中以重点领域或重点工程的形式对任务进行部署和分解。第四部分为第十一章,提出从组织领导、改革评价、计划衔接、监督考核等方面强化保障。

(二)目标体系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枢纽。

  预期性指标:围绕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要素、创新生态等方面设置10项预期性指标,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3.5%,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9.7%,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超160个,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105人年,高新技术企业达1.2万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6万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00亿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累计建成100家,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重点任务

  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聚焦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三大关键”,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技术引领新高地、产业创新新高地、要素协同新高地,谋划“3个3”重点任务,即“优化空间、技术、平台三大布局,提升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城市治理三大能力,强化创新策源、创新人才、创新生态三大支撑”。

  一是优化协同创新空间布局。构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极核引领的“1+4+N”创新空间布局,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创新枢纽”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是构筑科技创新中心策源承载地。统筹推进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科创空间等原始创新核心承载建设。

  三是优化重点技术领域布局。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发展现代服务业融合支撑技术。

  四是优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天府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产业创新平台,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成果转移等功能服务平台。

  五是提升科技赋能城市治理能力。构建碳中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优化“智慧蓉城”建设科技服务,增强“健康成都”技术供给,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

  六是培育壮大多元创新主体。强化在蓉高校院所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重要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七是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深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改革,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培育青年人才后备军,提升各类人才服务保障水平。

  八是提升成果创新转化能力。着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动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硬核科技应用场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九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化科技金融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标准建设,打造“双创”升级版,宣扬创新文化,营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稳定可及的城市创新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发挥市科技领导小组工作统筹协同职能。建立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各区(市)县履行创新主体责任,坚持挂图作战、定期调度、责任到人。

  二是深化改革评价。建立重大科技攻关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深化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科研项目经费“包干+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三评”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是强化计划衔接。加强科技计划与科技规划的衔接,将科技规划作为科技创新任务部署的重要依据,优化“十四五”时期科技计划体系布局,完善科技计划体系的管理运行机制。

  四是加强监督考核。加快构建统筹协调、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建立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技规划运行情况的考核督促、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控机制。

一图读懂|《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上一条:成都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下一条: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